在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即清朝灭亡的前夕,清廷决定在全国设立九位总督,分别负责东三省、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及云贵等地区的统治。每位总督的职责范围因地理及政治需求而有所不同,有些总督管辖单一省份,有的则兼管多个省份。
具体来说,东三省总督负责黑龙江、吉林和奉天(今辽宁),直隶总督负责直隶(即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分地区),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及江西三省(包括今上海),两广总督则负责广东、广西两省(包括海南),闽浙总督掌管福建、浙江及台湾三省,湖广总督负责湖南、湖北两省,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及新疆,四川总督负责四川,而云贵总督则涵盖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一共有二十三个省份,但其中山东、山西和河南并没有设立总督,而是由巡抚直接统领,这也是为何这三省没有设总督的原因。由于这三个省地理位置接近京师(即北京),中央政府能够更直接地管理,且周边省份已经有总督管辖,清廷认为这些地方并不需要设立总督,便改由巡抚主持。
展开剩余80%清朝的总督在地方上可以说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身兼行政、军事、财政等多重职责,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许多名将如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曾担任过总督一职,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清朝九大总督之中,直隶总督被誉为“天下第一督”,其地位高居所有总督之上。东三省总督排名次之,随后是两江总督,其余总督则地位相当。论权力,东三省总督的权力尤为显赫,几乎无一总督能与之匹敌。
光绪年间,由于东北地区的旗汉并治体制失败,日俄势力逐渐渗透,清朝为避免东北沦为日俄殖民地,决定加强东北的管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正式设立东三省,总督直接负责东北的行政事务,并赋予东三省总督比其他总督更多的权力。
东三省总督在内政和军事上的权力几乎是绝对的,清朝赋予了他管理整个地区的特殊权限,尤其是在与内地的巡抚及其他总督职权划分时,东三省总督被明确为长官,其他巡抚则服从于他。
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为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东三省总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奉天巡抚被裁撤,东三省总督兼任奉天巡抚,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这个时期,东三省总督的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而东三省的首任总督为徐世昌,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教育及民生发展,同时坚决抵抗外来侵略,尤其是针对日俄的扩张。徐世昌推行的改革包括打击腐败,提拔有能力的留学人才,甚至在与日俄的领土争端中,他指挥军事行动挫败了日方的阴谋。
然而,徐世昌在完成了改革和抗外的任务后,清廷内部的腐败却使得他很难推行更大的变革。最终,清朝的命运已是注定,徐世昌在民国成立后选择退隐,尽管袁世凯多次邀请他出山,徐世昌却因对清朝的忠诚以及对局势的不确定感而婉拒。
徐世昌的隐退并未停止他对国家大义的关注,尤其是在日军侵占中国领土时,他明确表示,国内应当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尽管在政治上他曾被称为“水晶狐狸”,即有时两面讨好,他在面临外敌威胁时始终保持强硬态度。
徐世昌的晚年相对低调,最终因病去世,享年85岁,葬于辉县,墓前只有一块简朴的碑文,记载了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及其坚守的高节。
在徐世昌之后,东三省总督由锡良接任,他同样是清朝晚期的优秀官员,曾在云贵总督任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并打击鸦片问题。在东三省总督任上,锡良继续实施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军队和财政管理。面对鼠疫的爆发,锡良快速采取措施,成功控制了疫情,保护了东三省的民众。
然而,由于东三省政局复杂,尤其是面对日俄列强的压力,锡良虽然功绩卓著,但始终未能发挥出足够的治理空间。清朝的衰败趋势让锡良最终选择辞职,并在晚年选择隐居。
接替锡良的赵尔巽是清朝的忠臣与能臣,他在多个职位上均展现了出色的治理能力,尤其在四川和东三省期间,他对财政和民族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改革。然而,当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时,赵尔巽仍坚持支持清朝,最终在民国成立后被迫辞职。袁世凯上台后,赵尔巽被邀请修纂清史,最终完成了《清史稿》的编纂,并于1927年去世,享年83岁。
总的来说,徐世昌、锡良与赵尔巽这三位东三省总督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与风格,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忠诚、能干的官员,他们的贡献不可忽视。而他们的结局,也都算得上是善终,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清朝末年那个动荡时代的复杂与悲壮。
发布于:天津市力创配资-网上配资网-股票十大平台-配资股票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